close

 

英文營(河南民權梯次)心得

 

 

        在大家終於完成了營隊的所有活動後,老師仍希望大家聚在一起完成最後的討論,我也在這個討論中得到一些啟示。第一個老師提到的問題是:在十天營隊裡面,營隊的定位就是服務,而我們最大的自我發現是甚麼?自己發現到的潛能?還是自己有所突破或是覺察?

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,最明顯的絕對就是從大班換到小班的不適應和教學上的改變,兩次的營隊梯次,兩種不同的學齡年紀和教學模式,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大挑戰和學習。更明顯的就是在理解能力和秩序控管方面,就如同之前同學們講過的,小班學生的抽象思考和邏輯能力和大班的差距甚大,在班上的互動模式也會比較活潑好動。在大班,許多抽象的單字比喻學生是可以猜得出來,話講大聲點時,學生會看臉色的漸漸安靜下來;但在小班,就連些基本的單字可能都沒有學過,要猜出意思也會有點困難,活潑好動的程度更需要更多次的口號才可以把他們的專注力抓回來,班上一亂,學生也沉不住氣學習。

        然而,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大突破,在挑戰不同年級的教學時,也同樣的在找尋屬於自己的教學方法,累積自己的教學實戰經驗,而在小班的教學上,每次嘗試不同的帶法,不同的教法,我更能看出自己教學時學生真實的反應。像是在學生每次抄完筆記後,讓學生看自己,而我都會作歌曲教過的動作,讓學生回想這些動作的英文,順便幫學生複習;另外,比起上次教學,我多了一些讓學生把生字寫上課本的步驟,讓學生記得單字外,也調整自己的教學流程,給自己一點時間喘息。這些對我來說就是這次營隊中自己的突破和覺察。

 

英文營(河南民權)-2019/07/09-07/19

 

        當老師再次提到3R的時候,我其實也很好奇這一次的志工們會有什麼創新的回答,跟南寧梯次的志工又有什麼相同之處?每個志工在分享時,都可以看得出來有所成長、有所收穫,但在關於communication, cooperation, compassion時,大家的見解,所學習到的,都是不一樣:有人在營隊中懂得如何與人相處,團隊合作的重要性;有人了解到自己並不是在營隊中一無是處,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;更有人透過營隊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尋的事物。

        將營期分成兩個四天上課,是從南寧的美麗錯誤開始,有趣的是,我也從未參與過原本一次八天的營隊,第一次就跳脫了原本營隊的框架,著實新奇,這也讓老師發現到中間的這一天,或許可以讓兩岸的志工們,更有機會交流,迸發出新的火花。每一次的營期都有新挑戰、新的困難要去克服,每一次的改變可能就是一個全新的轉機,讓營隊變得更好。真正讓這個營隊可以持續下去的就是這個原因,不拘謹於固有的、延續下來的規範和傳承,每一次都有調整、每一次都有創新,不是一灘毫無生氣的死水,若用單字形容,大概就是vivid吧!更重要的是,在這個營隊中,每一個人都在平等的地位上溝通、合作,不是命令和執行,年輕的就是要聽年長的話,縱然我們常常習慣於握有權勢而去忽略溝通和他人的意見。

        我們溝通、我們協調、我們合作、我們改變,讓這個團隊變得更加的完整。

        這次的中草藥設計的教案,在我們一開始的想法中,幾乎是完全行不通的,不僅很難融入在課程中,連組織架構都可以說是空泛的,如此不樂觀的課程到最後卻能夠獨當一面的站在堂上講課,我心中是蠻有感觸的。曾經,還是不算久遠的一年前,我也是如此懵懵懂懂地朝向這個方向直衝,看著空白的教案不知道該從何下手,這些單字不是應該很基本到每個人都應該要會嗎?為什麼要教?為什麼還要用另類的方式帶領?那我要怎麼教學?慢慢的被同儕們建議、指正、提醒、修改,直到看到現場的他們教學,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到底在哪,而去努力改進。我相信中國的志工們也是經過跟我一樣的心路歷程,徬徨、不知所措,然後有個明燈讓他們借鏡,再繼續思考自己的教案該如何實踐,如何讓學生都可以了解學習到課程,到最後有一堂生活教育課程讓他們實際去表現出來。這樣的過程中,我們政大的志工們每一個人都走過,更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們經歷、他們迷惘、他們成功,由衷地對於他們的成長有所感動,我想,這就是所謂的compassion吧!包含了感同身受的同理,誠懇真正的陪伴,一起共享的喜悅。

        有了上一個梯次的經驗,也大概知道需要準備的東西和前置作業,這次的培訓對我來說算是比較輕鬆,然而,沒有每個禮拜的固定開會,有時候真的不能將所有事情都搞定好。另外,自己也多了一個責任感,自己再也不是半年前那樣什麼都不懂的新人,對於一些事情不能再用陌生的態度面對,既然都有一次的經驗了,就不應該再把交代給我的事情做不好或是搞砸了。

        縱然挑戰了從未有過的一學期25學分,壓力頗多,可能有時無法顧及營隊的事情。即使如此,我仍不時思考要如何面對學生,加上這學期有許多機會觀摩其他現場老師的輔導課,我更有機會看著老師們如何應對國中生,現場的狀況應對,甚或是老師的講課方式和資料、板書運用方面,再來去反思自己的不足而去改善。

        準備了一個學期的營隊要出發了,大概也是我們七個人齊聚的最後一次出團吧?資歷最淺的我都有如此的感觸,更別說老師和同學們了。

        這次的小班教學,我負責了六首主歌的三首歌,分別是this is the way we brush our teeth, green plants, sharing caring friends,原先是規劃前兩首歌的前半由我教,後面再接手換馨慧和育民教學,但之後看我狀況似乎還可,就讓我把這兩首歌整首歌教完了。這三節課沒有被其他兩位老師救援,反而多了許多老師們的互動,就如同老師之前講過的,當台上老師漏掉什麼部分,台下的老師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提醒:「老師,是不是讓大家有一點時間把筆記寫下來呢?」或是在課程教學中,突然的卡住、不順,自己就向台下老師們詢問:「老師覺得這個詞怎麼解釋比較好呢?」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避免主講老師過於專注而忽略其他事情,甚至是顧不及時間。但我覺得,沒有被老師救援的原因,可能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課程掌握度有提高,但大多可能只是因為馨慧和育民對我太好了。

        此外,這三首的教案也在之前的試教有寫過,大概可以掌握要如何開始、如何接續,但自己有時仍會陷入一種習慣性,想要把單詞解釋和讓學生寫進課本,以至於拖了太久的時間,無法讓學生把歌曲和動作多做過一遍,這個狀況出現在green plants和sharing caring friends兩首歌的教學中,破冰課時的the Pinocchio 也有這樣狀況,會太注意解釋左邊、右邊、裡面、外面的意思讓他們記得,殊不知,多利用小遊戲和互動讓他們自然而然的熟悉方向,就已經可以達成解釋單字的目標了。

        我這一次教學的心態比上次輕鬆了許多,畢竟對於營隊的規範和流程熟悉了許多,有時在教學前非常相信自己可以教得好,而不再去順過一次自己的流程,覺得再繼續複習很無聊。但到了台上,教學的過程中看到小班學生無精打采的樣子,很希望自己的教學能激起他們興趣,才真正發現自己的準備不足,教法不夠豐富多元到讓他們願意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,自己倍感愧疚。這樣的心理過程讓我意識到,自己目前所學習到的能力仍是有限,更別說是改變不同的上課模式和教法,讓學生對於上課有新鮮感,所以不該以此為自滿,而該再更精進自己的教學能力。每一天的晚上,都會和大家討論,如何教學可以讓學生提高意願的學習?如何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吸收我們所講授的英文?怎麼樣的複習會讓他們覺得有趣?每一天的晚上都沒有一刻閒著!

        這次營隊中,獲得最大的或許就是成就感了吧!誰也都不會想到,班上竟然有一個二年級的小小學生,從一開始的上課時懵懵懂懂,跟不上老師的講速,到最後竟然可以把六首歌全部都背起來,拿到貼紙!我們看到了一個學生幾乎是從無到有的把英文基礎建立起來,讓她比起同齡的學生有更多的英文能力和對英文的敏銳度,相信不只我們老師們,她自己也相當有成就感吧!另外一個六年級的學生,在課堂上不敢開口,只敢小小的跟著做動作,對於英文完全沒有信心,漸漸地主動找老師練歌,開口跟著老師上課唱歌,到最後也把六首歌背完了!不同的改變,不同的成長過程,他們同樣的在這個營隊中學到我們的核心概念—不再畏懼英文,更敢開口唱英文!

 

營隊網頁:兩岸鄉村英文品格營

資料來源:志工心得-黃柏儒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[TW]Rup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