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朋友聊天的話題中,對方突然提出一個問題:「若是能夠回到大學入學時期,你會想要改變什麼?」後悔自己大學做了什麼?或是沒做什麼?在那個18歲青澀的時候,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不一樣的決定。
搭配歌曲:好樂團-我們一樣可惜
若是我自己的話,細數大學時期的經驗:大一大二的嘉雲會、還有在我手中廢掉的巧傳、大一下開始修師培、大二下開始輔教育系、大三寒暑假的英文營、還有三個學期的系上專案、大四的三趟畢旅後就直接撞疫情、用了大五的時間沉澱自己的心情(和暈船)、最後選擇回家工作學習專業技術。系上的科目大多是低空飛過,還三科被當掉重修,倒是師培的課程有些許收穫,但砸錢修學分還沒有通過確實有點幹。
不能說是多采多姿,但也算是很豐富了。
說真的,要我後悔自己沒認真讀書簡直天方夜譚,認真讀書代表著我有一個目標方向去努力,但直到現在我仍然還沒有決定自己最終的職涯發展,更何況是當時毫無頭緒又不喜歡的資管課程呢?
要我後悔不去轉系?轉系的分數甚至比雙主修還高,我就已經不想讀本科了,還要我讀得比全班同學還要來得高?
要我後悔去社團?但我在這邊獲得很多很棒的活動經驗,還有許多好相處的朋友們。
後悔不在系上混熟?但他們系核風雲人物的風氣我又不喜歡。
後悔不去實習?但當時的想法一心只想回家做櫃子,想在都市發展的念頭都被我一一打消了,更不會去思考實習這條路。
若是說後悔的話,我覺得其中一個是辦巧傳時的溝通吧?當時很多與人的相處都還不夠熟悉,不懂得去了解導致跟同學產生爭執。在過程中學到很多但真的很累人,縱然會後悔當時讓他人不適的這些所作所為,但我也清楚,沒有這些經驗不可能會學習並銘記在心。
另一個後悔的應該是抄作業被系上老師抓吧?還害得學霸朋友們被牽連導致分數很難看。不過回到當時能有什麼補救措施或是改變呢?直至現在我還是覺得至少程式語言的作業有寫就會有印象,也不是說毫無收穫,沒必要把分數直接歸零吧?或許當初堅持不抄作業也不交作業,讓自己沒有分數,至少不會害到同學們的成績吧?
不過想起大一時青澀(很蠢)的樣子,真的是會很想要挖洞把自己埋了不要出來。奇怪的字T和隨便穿的衣著,給他人的印象就是個很不會打理自己的人。當時印象中我跟人互動的樣子也很未社會化,直到英文營與前輩、老師們的互動,和餐廳打工面對陌生客人的經驗,才漸漸懂得拿捏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分寸。若是我早點學到這些東西,或許就有機會在大學交到女朋友吧?
若是要再往前追的話,我覺得最後悔的應該是沒好好思考填繁星的志願序。縱然我在資管認識很多好友,但程式語言真的不是我所熱衷的內容,高三時還天真的以為程式語言就是一種語言,現在想想根本是外星文吧!
當初填繁星志願序的時候,單純只想要填政大心理,所以本來只填一項,結果被老師退回來說,不寫多一點不可能會上的,結果矇眼填了二三四項(二資管、三四地政),因此不出所料的第一志願心理沒上,而進入了第二志願資管。繁星的制度又分文理組,只能選文或理,不能跨組別填志願,理組的志願序額度只有四個,但文組的志願序可以填到十四個左右。若當初我不堅持心理系而去傳播學院或文學院的科系,不知道現在的我會變得怎樣呢?
(題外話,在電影動漫等常出現多重宇宙的題材,會不會其實也是某個後悔的事情、想要改變的事情、若是發生了/沒有發生那該多好...這樣的心情而設計出了呢?或許在某個宇宙或某個世界,我的發展與現在不一樣,那我也真想去看看。)
雖然說是馬後炮,但大學時期的我確實對傳院的課程有興趣,只是聽說很累(也確實如此);語言科系或許可以選有興趣的日語或法語;哲學系的課程我也挺好奇的想要了解一些課程內容,但出社會就會沒有確切的產業定位;教育系雖然也是有興趣,但若學完整個教育學程,職業出路也基本上都是教職相關,並非我所期望的工作。
所以就算回到高三撕榜的那個時間點,現在的我也會跟當時一樣猶豫吧?究竟要何去何從?不想被社會綁架的人,沒有主見就注定要流浪吧!
「後悔不夠瘋狂,沒有好好使用自由的扣打。」
我覺得在這個討論內容中加入「自由」這個概念很有趣,每個科系、專業科目的課程負擔不一樣,大家的空閒和自由也可能不盡相同。就學期間的自由又可以是什麼?
後悔課上太多而不能放鬆?後悔活動太滿而不能享受生活?又或者是課外活動太多而不能專精在自己的科目嗎?
若當時太過瘋狂的不顧專業科目,會不會有什麼反效果呢?我們也無從得知了。
「高中愛鬧想嘗試,分組故意選自己沒興趣的社會組,若當初乖乖選或許可以進自己想要的科系或專業吧?」
確實因為文理分組造成自己沒機會上想要的科系真的挺可惜的,就像是我的志願序選擇了資管而非文學院科目。但我還是會很雞湯式的回答,不論選擇了什麼,未來終究會成為養分,若真的心裡執著於這個部分,再多研讀課程甚至再考進去一次也無不可,在我們都還有的時間裡找尋自己想要的價值。
「希望可以勇敢投校內實習!」
若是以未來目標有幫助的前提下,校內外的實習真的是有機會就可以去嘗試。不過犧牲校內實習換來的經驗,也可能是你這輩子無法忘懷的過程。
對我而言,沒有投實習機會不會讓我後悔,畢竟當時的取向就沒有打算走向辦公室工作的生態環境。雖然終究是回到這個地方工作,但面試經驗和工作體驗中,我還是不喜歡大家爾虞我詐、心照不宣的環境,或許是我還不夠社會化吧?
說到「當時」這個概念,其實在我國高中時期很羨慕那些可以在班上出風頭的人。雖然被老師討厭,可是極度受到同學們的矚目成為萬眾焦點,還有班上小迷妹們會貼上去(這是重點)。
我很羨慕,我很好奇,這樣的人生經歷是不是很爽?考試分數再高都不會這麼被注意,可是搞事叛逆就可以獲得寵愛。會不會現在大家所詬病的8+9文化,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羨慕呢?
我覺得把人生比喻成參觀博物館很貼切:大家買票進來參觀,並不一定可以看完所有的作品、影音、文字介紹。有些人走馬看花、有些人研究透徹、有些人看了很久、有些人匆匆瞥過,但終究看完展覽後的我們就是要離場。
而你可能會後悔什麼東西沒看到,什麼東西當初沒有好好享受、理解,但若你有緣又再看一次博物館展覽,你也不會在新的一趟參與所有內容,只是持續的增加遺憾。
那何不好好運用自己有的內容呢?讓你這張票券發揮他的最大效益?
何時開始都不遲!